热度 6||
美国的亚裔人口经常被认为是美国科技行业“成功的少数人”,但这种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美国众多科技公司中,亚裔员工虽然在人数上一直占据优势,却很少有人能够进入高级管理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字,在Google、雅虎和Facebook等科技公司,亚裔员工中基本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但是当高管的亚裔却少之又少。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每87个白人职业男性就有一个能成为高管,而对比之下每201个亚裔职业男性才能出一个高管。白人女性和亚裔女性之间的差距更为悬殊
其中,在亚裔中占据绝大比例的华人,面临的这种升职瓶颈尤为突出。在美国各大公司的高管会议上,华人总是鲜少露面,即使出现也常是形单影只,显得有些寂寞。为什么在学校里表现出色的华人,到了企业里就默默无闻了呢?
种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文化
在美国,同样是亚裔的印度人,尤其是硅谷高科技地区,同样是亚洲裔的印度人“混”得可就比华人好多了。口说无凭,让我们先先看看大公司的印度裔高管都有哪些:
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
万事达卡(MasterCard)CEO:邦加(Ajay Banga)
百事(PepsiCo)CEO:卢英德(Indra K. Nooyi)
花旗集团(Citigroup)CEO:潘迪特(Vikram Pandit)
相比起来,华裔的高管则显得聊聊无几,即使像大家熟悉的李开复,也没有做到成为一家企业的掌门人。有些人说,杨致远、杜纪川、孙大卫和陈颂雄不都是很成功的华人企业家吗?的确是,但他们多数人身居高位是因为自身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从创业开始就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真正达到像纳德拉、潘迪特这样地位的职业高级经理人,华人中间寥寥无几。
华人中的佼佼者李开复,当年在微软、Google也没有做到最高层
印度裔盛产CEO,那么华裔会不会在中级管理层比印度裔多呢?也不见得。在美国公司里,第一代华人移民能做到初级经理的就不多,做到高级经理甚至管理层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同样是第一代移民,印度人初级经理随处可见,管理层、高级经理也比比皆是。即使是创业,IT业界印度人掌握的公司也远远多过华人。2014年公布的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印度裔是所有种群当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数达到了91,195美元,远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过了华裔的84,300美元。
为什么印度裔更容易突破职业“玻璃天花板”
印度人在美国商界获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实作为亚裔,他们也活在美国白人的有色眼镜之下。但他们为什么就能突破障碍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1. 语言、文化、制度优势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这使他们进入美国语言障碍很小。想要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语言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上,华人多少还是有点吃亏的。
印度是民主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受教育成长,来到西方国家可以很快地融入西方的体制、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另外,印度本身就是多种族、多文化的郭嘉,印度的权威不强制“统一”人们的思维,因此一万个印度人的思维相比华人,往往更为灵活。
还有就是他们民族的相容性。在印度多种族、多宗教的环境下,印度人很早就习惯了与各种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打交道。而这一点与相对比较保守的华裔人群正好相反。在美国作为高管,不仅要有卓越的个人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高情商,既要能判别他人学识的能力、体会他人的苦衷的同情感,有时还要有“得理让人”的胸襟。
2. 印度人善于造就人脉资源
印度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常常是一个公司有一个印度经理,在招聘、工作安排、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很快就会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携的人也如法炮制,形成各种团队。这增强了印度裔高管的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推荐使更多印度人获得高职位。这种良性循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印度裔职业经理人。
再看一看华裔,在高科技行业或金融等行业,华人精英可谓不少,但几乎都是处于单枪匹马的状态,有提携本族裔人士的现象。中国人戒心重,嫉妒心重,见同族人就互相争斗,这些扭曲的性格源于国内严酷的争斗环境,造就了内耗的弊病。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成为企业高管并不能只靠一技之长,更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软实力。两相比较,华裔与印度裔在企业里的地位差距也就不难解释了。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