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年的中日关系中,靖国神社好像是个特别重要的存在,特别是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从而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反正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这个“靖国神社”的。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供了一座座侵华战犯的牌位,是个阴气沉沉的地方?
靖国神社的历史其实也简单,1869年当时的兵部大辅(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大村益次郎提出来建个名叫“东京招魂社”的军部神社来祭奠戊辰战争以后战死的军人,到现在这位大村的铜像还在靖国神社门外的广场上立着呢。
这里要纠正一个概念错误,有人老是以为靖国神社供奉着什么牌位什么的,那是一个误解。日本神道的神社本身就没有什么牌位的概念,不能拿佛教的规矩去套。但靖国神社确实有一个战死者的名单,战前是从陆军省、海军省来,战后从厚生省来。用毛笔誊写在纸上,叫做“灵玺簿”,平时存放在一个叫做“灵玺簿奉安殿”的仓库里,就在正殿的后头,所谓“进了靖国神社”的意思就是上了那本名单,而“移出靖国神社”的意思也就是从那本名单上把名字抹了。
那么死者怎么进靖国神社呢?
首先靖国神社自己无权决定谁有资格来谁没有资格来,它是接受政府衙门的名单,就是说政府衙门开出名单给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再到那个“灵玺簿奉安殿”把名单誊到那个“灵玺簿”上去,就算是“合祀”了。战前和战时主管的政府衙门是陆军省和海军省,基层部队打完一仗一点人头,啊,缺了某某某某某某,大概已经死了,就层层上报,一直报到陆海军省,陆海军省汇总核准后再把名单交给靖国神社。
这个靖国神社就这么回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问题是那个灵玺簿上记着14名甲级战犯的名字。但那玩意一般谁都看不到,也没有人愿意去翻那个名单,总共二百几十万人呢。靖国神社的真正问题其实不在这个神社,而在它的资料展览设施,一个叫做“游就馆”的地方。
里面有一块展览板的题目是:“从日俄战争到满洲事变”,二十几年的历史就只有几行字:
日俄战争的胜利和之后的韩国合并,虽然解决了(日本)的安全保障问题,但国际形势并没有停止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本着日英同盟的情谊,我国向德国宣战,在攻占青岛和南洋诸岛的同时协力向地中海派遣舰队以及出兵西伯利亚。大战后,没有批准国联条约的美国想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引进新秩序,但是中国从辛亥革命开始的民族意识和排外感情朝向了打破既有条约。在满洲发生的排日运动和在满日本人的危机感成为了关东军主导发动满洲事变,建设满洲国的契机。
它又是怎么来叙述“南京事件(NANJING INCIDENT)”的呢:
昭和12年12月,攻略了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对麾下部队散发了关于保护难民区和外国使领馆的命令,承诺了“严肃军纪,取缔不法行为”。失败了的中国军队纷纷涌到下关周围,城里的败兵则脱下军装成为便衣队进行抢掠。
在说到台儿庄时又不一样了,你看到的只是“包围中国大部队”的字样;在介绍所谓“满洲国”时,你能看到溥仪的大幅照片,看到伪满旗,看到大量脸上乐呵呵的不知道是谁的照片,如果不知道历史,大概真会以为那是个“皇道乐土”了。
这就是游就馆的手法:用真实的照片,真实的文物来指东言西,偷换概念。不提战争的起因,不提日军的残虐。世间公认日军在亚太地区制造的万人以上的屠杀案: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马尼拉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铁道全是这样既不是完全不提,也不是完全否认,而是不知所云地在胡扯。
日本有个名词叫做“游就馆历史观”,与之相对应的是“东京审判历史观”。游就馆煞费苦心就是要推翻东京审判的结果,就是想说那场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不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而是强加给日本的自卫战争。
战胜国国民看这些东西没什么生气的,就觉得日本人其实挺可怜的:只能这样靠意淫过日子了。但老冰不同情日本人,因为这怪不了别人,当年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不少日本人说过的一句话怎么这里没有了呢?“赌上皇国百年国运”,日本人赌了,而且是自愿赌的,但是赌输了,那就得认赌服输。现在离一百年还有三十几年呢,加上利息,看起来一百年也好像还不过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