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
衣俊卿(资料图) [保存到相册] |
编者按
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丛书共十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人学理论、价值理论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哲学研究领域最基本、最重大的理论课题进行了全面探索,是融权威性、前沿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大型丛书。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必将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积极作用。本刊特别邀请丛书的部分作者和相关领域的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展开探讨,以进一步拓展此课题的研究。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对他的观点、思想和学说进行持续性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却是罕见的。更重要的是,每当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每当历史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研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仍是一门“显学”,研究的范围愈来愈广,层次愈来愈深,其探讨的问题之宏广邃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理论内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学派形成之层出不穷,实为任何一种哲学研究无法比拟。可以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马克思,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当然,我们注意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中,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犹如一座宏伟大厦的基石,仿佛一艘远洋巨轮的舵手。基础理论研究从根本上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维度,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主题、理论内容、理论特征和理论职能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向读者呈上这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列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的著作包括:吴晓明、陈立新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杨耕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欧阳康教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袁贵仁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俊峰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衣俊卿、胡长栓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丰子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王南湜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刘放桐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看,它们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人的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价值理论等,显示出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角,犹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构成的交响乐。我们并不认为这些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学素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指出,这些著作是作者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产物,是作者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思。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术群体,他们大都出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基本上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解冻”的年代走进大学校园,而后又取得博士学位,被破格评为教授。这些作者都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而他们的学术生涯又是同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步的。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这些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体认,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画面。你可以不欣赏这幅画面,但它的斑斓五彩不能不在这一点或那一方面燃起你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激情。这是“理性的激情”。
从根本上说,理论上的任何一种重新解读、重新研究、重新建构都是由现实的实践所激发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促使我们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真正理解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真正理解了“重建个人所有制”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的真正含义,真正理解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极端重要性……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间感”。
在编写本丛书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神化”即教条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真理体系。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不是科学,而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绝对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同时,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钝化”,即磨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锋芒,将其变成一个“价值中立”、无任何立场的“讲坛哲学”“论坛哲学”“知识体系”,这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贵族化”。我们必须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实践哲学,其宗旨就是通过“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改变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抽去这一点,也就抽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与“魂”。无论是“神化”、教条化,还是“钝化”、贵族化,实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抽象化,都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格格不入。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悼念亡友马克思的演说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恩格斯的这一评价,极其公正而准确。我们应当明白,马克思是科学家和革命家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成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成为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的消除,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只要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没有被消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存在着,并以强劲的姿态参与并推进着人类历史进程。在这次编写本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死而不亡”。马克思“死而不亡”,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作者单位: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
衣俊卿简历:
衣俊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局长。1976年7月—1978年2月在黑龙江省虎林县迎春粮库青年点下乡,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主编,黑龙江大学副校长,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现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要著作有:《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等。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曾荣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欢迎光临 珍珠湾全球网 (http://mail.zhenzhubay.com/upload/)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