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mail.zhenzhubay.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孔子的中庸为什么有错误?

热度 4已有 5052 次阅读2017-2-24 10:15 |个人分类:原创散文|系统分类:原创散文| 奔驰, 老子, 论语, 孔子, 宇宙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一句话。弟子们都觉得纳闷,胆子大一点的子贡试探着问老师出了什么事?孔子沉默不语,半晌后对子贡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但是,孔子终究没有理解老子的意思,他极力宣扬的“中庸之道”也没有国家能够接受。
      在理想之路屡遭挫折之后,年过五十的孔子又想到了请教老子。一翻路途疲惫之后,他再一次见到了老子。老子说:“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吾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孔子这次请教只搞清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主张为什么没有被各国接受,也就是机缘不到罢了。
     事实上,他并没有反思他的中庸概念是不是与老子讲的“道”是同理,他终于错了,中庸确实存在问题。
     如果他能够与老子第三次见面,或许可以解决中庸存在的问题,但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去请教老子了。
     他的思想终究在四百多年后,汉朝开始采用他的,但是“中庸”存在的问题也让儒家走向了儒教,导致了堕落。然而,老子的思想却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只能应了孔子的一句感慨:“朝闻道,夕可死。”
     那么,孔的中庸错误在哪呢?他对中庸解释的原话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在我看来,如果说它坚守“辩证法”则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又要解释之外的事务,则当然是有错误的,应该是“取其中,可得两端也。”,这才是老子的意思,也涵盖了“辩证法”。至于如何理解,我不作解释了,自己去悟吧,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这个在我的《思想在思考》一书里都讲得很透彻了,同时也给出了当代的解决方案。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瞎贫 2017-2-24 12:37
姑且不提你前面那冗长的桥段,直接看你尾段的一点干货,所谓老夫子的【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以及你所谓“悟到”的【取其中,而得两端】,,,

关于你所谓孔子对于中庸的认识恐怕出自【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老夫子于此所言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是指掌握了过与不及的两端的观点,却使用适中的来治理人民。也就是说夫子认为能够中庸者,自然得先掌握两端,而后才能适中于民,这已完全超越了汝所谓【取其中,而再得两端】。。。

汝之于中庸的观点,真是应了老夫子一句【思而不学,,,】,如此实在是贻笑大众。。。
回复 稻草 2017-2-24 12:48
瞎贫: 姑且不提你前面那冗长的桥段,直接看你尾段的一点干货,所谓老夫子的【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以及你所谓“悟到”的【取其中,而得两端】,,,

关于你所谓孔子对 ...
你和孔子一样一知半解。你说的也没错,但这只是辩证法的观点,还离老子的观点差十万八千里。我不再回答你问题。
回复 瞎贫 2017-2-24 15:35
稻草: 你和孔子一样一知半解。你说的也没错,但这只是辩证法的观点,还离老子的观点差十万八千里。我不再回答你问题。 ...
哈哈,汝依旧只会些空洞指责之语,依旧这么荒谬可笑,,,不过汝当然可以自言自语以老子为自居。。。

然而,为了让汝对孔子的中庸观再理解深入些,从百科中找来中庸的总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但愿汝今后有时间再思考中庸之时,别忘了俺的提醒。。。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3-29 13:37 , Processed in 0.021565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