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稻草的个人空间 http://mail.zhenzhubay.com/?8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农民真的幸福不起来

已有 1594 次阅读2016-4-26 08:51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随笔评论| 抵押贷款, 土地流转, 农产品, 打工仔, 资本家

      中国的农村问题实际是农民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农民生活幸福的问题,幸福包括三个方面,经济上富裕,组织上有依靠,精神文化上生活愉快。依此,中国农村最好的模式是集体经济,即全村民股份式经济。这样的模式党组织能够发挥作用,农民既体现了个人劳动价值,也有集体文化精神,大家生活在相互关爱的村级集体中,又能够体会到国家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那么,中国现在比较提倡的模式效果如何呢?
      一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实际运行的情况如何呢?农民承包地流转给资本家,资本家拿农地经营权到银行抵押贷款。这样资本家在政府的扶持下获得收益,农民成了打工仔,幸福不起来。
      二是“公司+农户”。政府财政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帮助农民增收,实际的结果是财政资金扶持资本家剥夺农民。口号是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结果是减少农民收入。农民幸福不起来。
      三是合作社。农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各搞各的,种植与销售合作。这样效率仍然低,没有竞争力,实际是一些销售大户垄断农产品销售,什么蒜你很,姜你军,都是这些个垄断销售大户干出来的。这种方式,富了贩子,坑了农民,农民幸福不起来,并且在国际上没有任何竞争力,一提到进口外国农产品,立马蔫了。
      四是家庭承包制。这个制度是中国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邓小平拿来用,实际效果很差。长期以来,这个家庭承包制欺骗了几代人。承包并没有导致增产,反而使农耕面积增长出现停滞和倒退。粮食产量呢?承包以后粮食产量反而在承包的第一年即1980年比1979年集体还减少了1130万吨,承包第二年也减少870万吨,以后几年直到1989年也并没有出现预见的所谓大的增长。
      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农民觉得吃的粮食多了,那是因为邓小平和胡耀邦看到承包并没有效果,产量不升反降,恐事情败露,故而把毛泽东时代积累仓储的粮食全部拿来作返销量给农民,这样的假象迷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即一承包就有饭吃的谎言流传至今,仍不悔改。
      粮食增长的原因仍然是1972年袁隆平,1972年李振声,同一年实验成功了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但推广有一个过程直到90年代初以后,粮食亩产由原来晚稻400多斤增长到800多斤,小麦同样如此产量实现倍增达到单产800斤以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1973年投产的全国化肥工厂,经过几年的建设后,后来攻克尿素难关后,90年代以后肥料供应充足了,专家统计一斤尿素可以增产4斤粮食,氮肥和钾、磷肥都有相应提高产量的重要作用,这样,中国粮食才走上两季1000公斤左右的吨粮田时代。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来,承包并没有积极作用。承包的负作用却是很大,留守儿童问题,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的问题都逐步成了如今的大问题。
      承包以后,目前农民种粮食并不赚钱,只好外出打工,村级集体经济也彻底解散,农村基层组织失效,农民成了一盘散沙,农村凋敝。
      确实,农民幸福不起来了。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稻草 2016-4-26 09:03
 1952年,油料总产373万吨,1980年达到1179万吨;1952年,棉花总产131万吨,1980年达到2707万吨;1952年,生猪8976万头、羊6178万头(未查到总产量),1980年达到1205万吨;1952年,水产品总产167万吨,1980年达到450万吨。饿得人死、养得人大的粮食产量总体上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过程:由1952年的11318万吨增长到1958年的近20000万吨,年均增长32%。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恢复期后,1965年恢复到 1958年水平。自此以后开始了一轮长期的快速增长。其中1960 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最高。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209公斤;1959年我国人均粮食252公斤;1970年,我国人均粮食 289公斤;1975年,我国人均粮食306公斤;到1979年,全国人均粮食已达到340公斤,离温饱线人均360公斤已是一步之遥了。(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并且,到1970年代中期,中国第一次工业化的代表:单车、手表、缝纫机及收音机等所谓“三转一响”的轻工产品已基本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这些表明:毛泽东的中国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农民的初步富裕,按照埃德加·斯诺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前所未有地富裕起来了”。
回复 稻草 2016-4-26 09:04
 1、在土地开垦和土壤改良方面,有关部门统计,1953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6.28亿亩,1957 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77亿亩,增加了4900亩,年均增长0.4%。此后到1980年,耕地面积增加到 20.69亿亩,增加3.92亿亩,年均增长0.9%。人民公社期间新增耕地面积占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垦耕地的88.7%。集体经济时期是小农经济时期耕地增长速度的2.25倍。与此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量的低产田改造成了中、高产田,人民公社时期“耕地面积扩大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量低产田被改造为中产、高产田,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这个成就至今为中国人享用。”
  2、在农业水利建设和增加灌溉耕地面积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大中小水库只有1223座,总库容估计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到1970年代末,全国总计新建水库84000多座,总库容达到4200亿立方米。其中,1957年前总计建设1079座,年均135座。人民公社时期新建 83300座,年均4230座,占改革前新建水库的98%,年均水库建设速度是小农经济时期的34倍。与此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由1957年的近2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近8亿亩,接近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3、在化肥工业建设和增加肥料使用方面,1950年代,中国基本没有化肥生产能力。文革开始后,我国大力发展了小化肥产业。到文革后期,几乎县县有了小化肥厂,十年间产量增长70% 。1972年,我国就进口大型成套化肥设备8套,1978年又引进13套。这些设备在改革之前先后建成投产,为农村改革后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肥料基础。与此同时,草籽、满园花和农作物秸秆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肥的大面积的种植,不仅发展了有机农业,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4、在改良农业品种和大规模开始推广优良杂交品种方面,1960年代河南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开发成功并得到推广,1979年李振声的小麦杂交品种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广,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广,1979年李登海的玉米杂交品种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广,与此同时,优良棉种也得到大面积推广,1070年代,湖南省的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就创造了亩产200多公斤的记录。“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到1980年代,中国缺粮的帽子,终于“扔到太平洋里去了”;中国人穿不暖的历史,也终于成为历史了。
回复 稻草 2016-4-26 09:06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立国,有向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可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除了极个别的风调雨顺的年份和政治极清明的短暂阶段,基本的就是一部饥饿史。民国著名史学家邓云特先生在他的《中国救灾史》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为之惊诧,称中国为‘饥荒的国度 ’。”“中国饥荒之严重,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拿“我还想活他五百年”的康熙皇帝的治下也不过如此:流民遍野、道路相食。1670年代的大旱,仅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就饿死灾民1000余万人。至于民国范儿赞不绝口的民国就更不要说了:“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至700万人死于饥饿。民国时代累计饿死过两亿以上人口。”——这可不是共产党和共产党的朋友在造谣,而是被毛泽东和共产党“别了”的司徒雷登大使基于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回复 稻草 2016-4-26 09:09
 毛泽东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当时同类别的国家比,与世界农业发展的速度比,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取得的才成就比,不仅不毫不逊色,而且是光彩熠熠、成绩显赫。
  1、与印度同期的农业状况可有一比。印度与中国素有”瑜亮情结“:两国有着相近的历史、相近的土地规模(解放初期人均耕地比中国多将近一倍)、相近的人口;印度气候温和,自然条件远远优于中国。印度和中国的农业几乎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但是,到了1980年,印度和中国的农业真的成了“龟兔赛跑”:印度的化肥产量是中国的四分之一,拖拉机的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印度的粮食产量是14015万吨,中国是32056万吨,中国是印度的229%;印度的大豆产量是45万吨,中国是794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764%;油菜籽印度是142万吨,中国是385万吨,中国是印度的271%;棉花印度是1300万吨,中国是2707万吨,中国是印度的208%;肉类印度是87万吨,中国是1205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385%;牛奶印度是1300万吨,中国是114万吨,中国是印度的9%;水产印度是245万吨,中国是450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84%。中国几乎每一项农业指标,毛泽东时代都完胜了印度。
  2、与世界同期农业的发展速度可有一比。中国1969年-1979年粮食从2.11亿吨增加到3.32亿吨,年均增长4.64%。世界同期粮食总产从12.13亿吨增加到15.61亿吨,年均增长2.55%。中国是全球增速的182%。中国的粮食生产实际是一个超高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当时世界粮食的增长基本就是中国粮食的增长。(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
  3、与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状况可有一比。客观地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农业形势,都有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好的阶段和差的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代由建国初的200公斤左右到1958年提高到了280公斤;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出现反复,下降到250公斤左右。1960年代中期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后形成了一个长期的粮食增长过程,到1979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340公斤。改革开放后持续承继着这一过程,到1987年,人均粮食达到360公斤。从1968年到1987年人均粮食增加104公斤,年均增长175%;1987年至1998年,粮食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长094%;而到本世纪之交,粮食又发生了一次大滑坡,2003年人均粮食只有333公斤。尔后的”七连增“、”八连增“不过是在2003年粮食谷底上实现的增长。从上述粮食生产增长的情况看,毛泽东时代的增长并不逊色改革开放时代,甚至好于改革开放时代。八
  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说过:一个时期的经济成就,不仅要看当时结出了多少果实,更要看它为今后创造了多少结果的能力(大意)。
  从结果的能力上看,毛泽东建立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组织其功绩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都是无法比拟和望其项背的。按照《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的江西省樟树市芦溪村农民胡细珍的话说:现在(2011年)我们“用的还是‘大跃进’的水,种的还是‘学大寨’的田”。不仅改革开放36年以来的农业乃至工业是在毛泽东奠定的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农业乃至工业仍然还将是在毛泽东奠定的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发展。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6 07:09 , Processed in 0.040553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